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已久,能力培养的地位提得较高,但农村学校全面教育的成效仍然较低,艺体学科的教育严重滞后。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掘优势资源,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之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湘教版美术教材偏向适合于城市学校适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教师仅凭一寸教材,一张嘴,几支粉笔,要达到《美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在农村所做的一些尝试来谈谈农村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
天津画室提出美术教学 观念 资源 爱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
全国新一轮的课程实验已全面展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积极投身于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中。作为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一方面农村的生源占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现代化课程资源缺乏,这样实施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有效性就难以得到保障。其实,处处留心,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有心,就能开辟出一片广阔的艺术天空。
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自美术课标实施以来,教材变了,更有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参加课程培训,我的观念变了,更自信,更乐于主动的学习;经过潜心设计,课堂变了,更生动,更让师生着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有时是一只迷路的小鸟,有时又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有时是聪明的小朋友,有时是优秀的产品鉴定师,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艺术总监…我总是以不同的角色进入课堂,带领孩子们融入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课堂不再是传统的师生问答,不再是从前的学生跟着老师画,而是在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下的具有人文光辉的创造活动。无论学生的绘画水平如何,我们都要承认他是用心的,他的作品也是优秀的。这样, 学生每堂美术课都有不同的体验,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我们的课堂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育达到最优化。然而农村没有电化设备,有时一些作品的欣赏不能用课件演示,这的确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我选择了生活。“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尽可能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会。”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观察比较不同的树形,带他们到田野中去看小草发芽、看鲜花盛开、看果实累累、看大雪纷飞…然后让他们自己提炼素材,有选择性的画下来。结果他们的作品常常与艺术大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造型简洁、夸张、概括,表现内容跨越时空,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必定要思索,必定有快乐,必定有收获。
天津画室告诉了我们课堂是思维集训的场所。除了带学生走向生活,我还会搜集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多欣赏一些范画、作品(有的是学生自己搜集的),在课堂上集合大家的智慧去分析、去评价、去感受,通过体验、讨论、汇报的形式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鼓励他们学会审美、学会评价,让他们把美术视作一种文化的学习。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新教材的编写比老教材先进,更适合孩子的发展,但不管新旧,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年级下册《你的家我的家》教材展示的一部分是城市的设施,而作为农村的一些情景如山、小河、小桥等书上没有,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时说到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表扬这些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孩子,并真正去了解还有哪些象征性建筑能起到指示的作用,将其入画,最终组成一幅真实生动美丽的“地图”。尤其老教材没有改动,教师可以自己修订,用新教法灵活的使用老教材,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十二册《拼盘造型》要求用橡皮泥或剪纸的形式做一个拼盘。当时正值仲春,到处野花盛开,学生常常把野花摘来插在桌上或瓶里,讲台上都有一大瓶呢!这不是天然的材料嘛,色彩、外形多种多样,正好能让他们学会搭配、造型。这样不但节省了准备材料的时间,而且学生对这种新鲜而有用的学习形式非常感兴趣。
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让每个学生都信心百倍。随着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在课堂中给予他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权利,基本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加上有很多作业都是合作完成,看最后的结果,所以少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行。这样,课堂不再是绘画能力强的孩子的天堂,而是发挥集体力量场所,能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归属感。再通过鼓励表彰先进,挖掘闪光点,树立榜样,从而使全班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农村的地方特色来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在农村还有一些被忽略或没被发现的乡土民间艺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文章来源:
天津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