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是儿童欣赏与表现的一种媒介与桥梁,我们希望通过大师的作品激活孩子潜在的艺术灵性,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解放儿童表达与表现的天性。在这种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让孩子从大师的艺术精神及作品中汲取营养,借鉴大师的画法、构图、设色,然后像大师一样自由地绘画,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这就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绘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和艺术直觉,鼓励幼儿展开自由、充分的想象、再造和创造。我们不赞成孩子按照所欣赏的画死搬硬套地去画,而是提倡孩子们进行自我表现和表达。比如我园幼儿在欣赏莫奈的一幅《睡莲》之后,进行了美术表现活动,虽然欣赏的是同一幅作品,但30多名幼儿画的各不相同,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千姿百态,毫无雷同。”以后是天津画室给出几点方法和建议:
他们能看懂些什么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直觉,他们对世界名画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甚至超出成人的想象。有不少西方美术大师如克利、米罗、毕加索等曾向儿童画学习。天津画室告诉了我们儿童是大师之师,同样,大师也是儿童之师,大师与儿童可以互为老师。“艺术类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艺术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对于儿童来说,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解释可以见仁见智,这便为儿童的自我体验和自由想象提供了广泛的可能。艺术不是按照科学的逻辑,它是个1+1可以不等于2的领域,这个领域正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使他们的个性与人格得以健康发展的最佳场所。在名画欣赏中,教师不必以‘对错’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认识与感受,而是鼓励幼儿围绕所欣赏的名作尽情想象,尽可能地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儿童也有解读世界名画的能力与权力,儿童艺术是人类艺术的组成部分,儿童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老师如何引导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对话教学,‘对话’的涵义既是指一种对话精神,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策略,其核心是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对话不等于“你问我答”,也不等于‘讨论’。在对话教学中,老师和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双主体关系’,是‘你’与‘我’的关系。在某些情境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出现。在大师的作品面前,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要与儿童形成一种圆桌会议式的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轻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艺术氛围中,教师作为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与欣赏者,不断激发并欣赏着儿童所迸发出的艺术潜能与‘天赋’智慧。”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天津画室认为在激发孩子的美术潜质方面,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王老师说,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美术兴趣,给孩子创设绘画环境。提供物质材料和空间,比如欣赏用的画册、画报,绘画用的画纸、画笔,还有绘画空间,如涂鸦墙、小天津画室、书房一角等。给予孩子以精神支持和鼓励,以欣赏的态度与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其次,王立华提倡“亲子共赏共画”,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欣赏艺术作品,一起作画,这不仅能提高孩子从事艺术活动的兴趣,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密切亲子关系。再次,王立华认为家长可以帮助拓展孩子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在拓展生活经验方面,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社会中,看花草树木,听山泉飞瀑,了解风土人情。在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方面,家长可以带孩子有选择地去美术馆、音乐厅、儿童剧院,感受艺术氛围,欣赏艺术作品,建立艺术门类之间的联通,培养孩子欣赏艺术表演的习惯与兴趣。
在家长该怎样评价孩子的作品方面,王立华特别指出,家长要摒弃“像不像”、“好不好”、“对不对”等评价标准。提倡让孩子先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画的内容,讲讲画背后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家长再展开适当的评价,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评价者,也需要学习,尽量去多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艺术。文章来源:天津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