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闻中心
|
|
|
|
20世纪国画的起因与改革
|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天津画室“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起因】 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表现。天津画室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天津画室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