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画室了解798,10年前还是工业没落的旧厂区,艺术的进入,使它起死回生,最多的时候聚集了2000多名艺术家。现在商业气息浓了,租金高了,一些艺术家被迫离开。
有着40多年画龄的董先生,近三年来一直在798以为路人画像为生,最多时一天能画上二十幅肖像,但有时一天也开不了张。董先生担忧地说,“在798越来越难呆下去”了,由于物业要规范管理,他们这20多个流动的画师原来是点缀798艺术氛围的“风景”,现在却是要清理的“污点”。
798,最初就是因为对艺术家的包容,让最“贫困”的艺术家在这里找到归宿,而现在的798有了租金门槛,嫌贫爱富的资本不再欢迎“一穷二白”的艺术家。798的艺术家不得不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有的搬到一路之隔的草场地,有的转到附近的望京和环铁地区,还有的到了宋庄,他也准备搬到宋庄去了。
宋庄似乎又在复制着798的故事:离城更远的宋庄地区,村民住宅院落大,租金更便宜,从1993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到这里租房,近年来,798的一部分艺术家也来了,现在宋庄的艺术家达到4000多人。宋庄已后来居上,取代798,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失去艺术家的滋养,当艺术与商业的天秤失衡,人们不免担心未来798在艺术上会走向没落。
天津画室让大家知道798不再是那片破败的旧厂区,它承载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东西方交流对话的平台,中国当代艺术的地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还展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开放、包容、多样。的确,798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北京的文化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境外人士占30%以上;每年要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2000多场次的展览、演出和时尚发布,小范围的艺术沙龙和聚会就更不计其数了。
没落了,还是升级了?实际上是对798转型的不同认识,从一个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居住性聚集区”,变为原创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产业集聚区”——自发形成的798在转型,798所属的七星集团的管理在转型,798所在的朝阳区也有管理的创新,这些创新和转变可以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借鉴。文章来源:
天津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