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中国画这一传统形式的变革与出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中国画能不能走下去,怎么走,众说纷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李小山先生提出的中国画已是穷途末路。在当时那个环境里,各种新的艺术形式不断辈出,他可能从整个画种的存在的必要性和现代性方面作考虑的;二是吴冠中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我想吴先生可能是从视觉的角度认为,笔墨只能是一种视觉元素,本身并不带有情感性,任何笔墨在画面上只能作为构成元素,不带有文化上的意义;三是张仃先生绕开笔墨问题,提出了另一个层面上的重要问题,这就是中国画的底线问题,四是龙瑞先生提出的道德底线。它侧重于人格与作品不可分割性,侧重于作品的品评价值;五是王镛先生提出的艺术边界问题。王先生从作品的形式内涵和精神内涵入手,认为中国画(水墨画、文人画)固守传统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如果突破边界那么就是文化激进主义。对中国画在当代文化背景的创新与突破这方面的思考是必然的,也是十分需要的,它从理论上梳理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画走向,在当前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归根到底我认为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要点——中国画有没有底线,因为突破这个底线就可能是一种变种,那么我们谈中国画就没有任何针对性,也将是另外的问题了。王镛先生认为“一成不变地因袭中国画陈旧的传统笔墨程式,必然导致创作的衰弱和表现力的僵化”。但王先生在笔墨形式前缀“陈旧的传统”本身就有先入为见的嫌疑,从某个侧面“暗算”笔墨形式。我认为大可不必,笔墨就形式语言而言,有程式化的,也有非程式化的,就象油画的色彩与笔触的道理一样,它本身只是一种手法而已。
天津画室带你从中国画的现状来说,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一种人性的表现,其实对画种的要求这样似乎太高了,我们怎么也不会去要求水彩作这方面的表现,它只不过说明中国画在内容上不擅于这方面题材。但中国现代人物画却在这方面可以做得很好,因为人们更多把中国画的概念与山水、花鸟联系起来。第二,在现实生活图象的表达或者说其表意符号有某些脱离时代的因素,但这也不说明中国画一定是穷途末路,陷于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状况。艺术形式有艺术形式的自身生命力,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否定的。第三,中国画创作过程更多表现一种个人的心态,把个人心态外呈为笔墨,体现个人符号。第四,由于历来的传承造成创作者和区域受众对笔墨的钟爱,因而笔墨在中国画是有着霸权地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掌握着霸权话语。人们一谈到中国画不知不觉地就要谈到笔墨问题,于是形成了一种重笔墨韵味,轻图式设计(翟墨,2004)。第五,就中国画学习而言,采取的方法大都是师徒式的教授方法,这种传承方式的特点在于技能能迅速提高,可以很深入地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但总体上看,技术性的因素占上风,它的缺点和薄弱之处在于它无法从一个更高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画发展趋势以及在当代艺术氛围把握本土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缺欠,使中国画的创新显得步伐艰难。所有这些说明我们中国画的现状确实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本质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从何种角度来观望中国画,来认识中国画的底线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把中国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究竟要不要底线,有没有底线,这是两个问题,我们的思考首先是有没有底线,然后才有基础谈下一个问题。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人文基础,人文“望文生义”就是人的文明。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画的创作及欣赏,有文人也有平民,这就是基础。人文关怀是当代的一个流行语汇,它强调对人本身的一种重视,中国画表现自我难道不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吗?我们常常是站在笔墨的角度来关照中国画的优劣,这种思维定势,使我们包括我们的民族背叛笔墨的可能性缩小,一谈到中国画作品必然谈到笔墨,其实笔墨只是构成元素,但问题在于中国画的笔墨又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只要是情感的东西必然跟人本身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为此单单抽出笔墨来谈,有时会造成它可有可无,或者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中国画属于架上绘画的一种,它的视觉效果不能跟装置、行为艺术等相比较的,不能说后者就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只是表明对艺术形式的思考不一样。中国画家的出发点跟现代一些艺术家的思维出发点可能不同,比如讲究意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是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画博大精深,这是有目共睹的。理解中国画,不能单从画面形式或者笔墨技巧,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探究,寻根求源以期达到一种深度和广度,中国文化是几千年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的精神智慧结晶组合起来,并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它有一种传承,这种传承的历史构架在艺术史上,它形成与西方社会传统有所区别的一整套理念,但在新时期里为了使本土文化继续保持活力,必须进一步发展,在发展中发扬光大,比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更显得有生命力,认真研究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它的本质属性,它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基础我们进一步遵循艺术规律并在个性化方面进行探讨,而且这个探讨的视野是全球背景,只有这样介入,才会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有文化资源及其它的人文属性,也才能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津画室告诉大家在当代文化精神的映照下,中国画是没有底线的,它仍然紧跟时代的脚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社会变化必然造成受众的变化,对中国画的观照只要我们站在中国画是一种本土文化形式,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里,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坚持本土文化的意义,我们如果把中国画认为是民族艺术形式的一种表达,那么,相对全球文化大海,它就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把它的表现形式视为文化艺术民族化的一种象征。守望本土文化,是反对艺术全球化的一个措施之一,我们不相信越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有世界性这个命题,但我们认为一个多样的艺术世界是艺术的本源,是符合人性的需求,多文化之间要有所区别,使我们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对中国画底线的分析其立足点应该全面剖析本土文化之中国画的一些根本点、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它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独特价值所在之处。作为中国画这种特有民族形式的艺术形式,在一种创新和变革的要求下,寻求广泛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地应当从作品的思想性着眼,关注一些带普遍意义的东西,这不失是本土文化保持并注入新内涵的途径之一。中国画的底线附载着许多文化信息、文化经验,也蕴涵着我们文化中的一些哲学观念、美学观念,突破这个底线,那就拿掉中国画这一形式,为此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里,中国画是没有底线的,但中国画仍然是可以生存、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变革之中前进,对此我们是有信心的。